传统戏曲如何觅得年轻知音
发布时间:2021-02-02 来源:新华日报

句容头条讯  “孩子就是戏曲未来的‘客户端’!”26日下午,出席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举行小组会议,文艺界别委员们就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十四五”时期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的提升展开热烈讨论。戏曲如何更好地走进校园,成为最受关注话题之一。

“江苏现有高校167所,在校大学生约200万人,按照一场演出1000人观看计算,目前的演出数量仅能满足2.8万名大学生观看演出。”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郑泽云认为,现有“戏曲进校园”的规模、数量,相对于全省大学生数量来说还远远不够。2020年,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拓展项目”共采购92台剧(节)目,其中戏剧、曲艺28台,占比为30.4%

“多数地区‘戏曲进校园’进不去、留不住,仅仅停留在把戏曲演出送进校园。但由于戏曲师资匮乏、戏曲教育跟不上,不少学生看了演出,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郑泽云表示,戏曲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坚持在校园播下种子,总有一天我们会有所收获。”省政协委员、苏州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副馆长袁小良高兴地说,自己就刚刚享受到这份“红利”。早在15年前,袁小良工作室就在苏州十多所中小学开设公益评弹班,普及戏曲文化。“现在搞演出,我不用在抖音上找粉丝,十多年校园传播培养的学生就是最忠实的观众。”袁小良说,他最近在苏州举办演唱会,10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不少观众是他“进校园”时教过的学生以及受其影响爱上评弹的家庭成员。

“光是进校园演出还不够,还要进课本。到时候,我愿意第一个去给孩子们做示范。”省政协委员李鸿良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他说,从事昆曲艺术40多年,自己越来越感受到,做好戏曲传播是眼下最重要的事。“为什么传统戏曲传承没有断过?就因为传统戏曲是与时俱进的,是接地气的。只不过在不同时代,表达方式不一样。”在李鸿良看来,中国戏曲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就像“百花园”,可以满足不同阶层观众的文化需求,“用课本剧方式进校园,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戏曲,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哪怕只有1%的孩子产生共鸣,那么他们就是中国戏曲的‘知音’,是未来的爱好者。”

省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创研中心主任蔡伟也认为,戏曲进校园要尽快加大力度。“我曾经在学影视表演的新生中做过一个统计,他们在剧场看舞台剧的有多少?30名学生中只有3人举手。”蔡伟曾在一些城市做过“戏曲进校园”专题调研,发现有的学校走向另一种极端:所有美术课都是戏剧脸谱,所有广播体操都是戏曲身段,音乐课教的都是拉二胡……“这样的做法并不能真正唤起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蔡伟认为,“戏曲进校园”功在长期,不能“短视”。

省政协委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戏曲是方言的载体、乡愁的符号,还关乎文化传承。要让戏曲在当代“飘香”,觅得更多年轻知音,还需打开思路,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图文/陈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句容头条”、“聚焦句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江苏苏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句容头条”,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句容头条”、“聚焦句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句容头条”,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句容头条联系。
客服电话: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