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头条讯 2020年,凯迪拉克在华累计销量230007辆,再度推升二线高档整体市场规模;雷克萨斯虽仍未发布全年数据,但前11月也已迈过20万辆门槛。“黑马”红旗的表现令人惊喜,以全年20万辆的成绩跃居第三,迫使沃尔沃“退出群聊”,二线高档头部竞争由此形成全新格局。
“二线高档品牌呈现出非常好的增长态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红旗的入围,说明消费者对自主高端品牌有了很强的认可度,也体现出高档车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自2017年晋升二线高档“领头羊”以来,凯迪拉克已连续三年保有这一头衔。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凯迪拉克依然创下了新的销售纪录,更实现在华累计销量破百万辆的里程碑。
聚焦与雷克萨斯的争夺,2020年前三季度凯迪拉克一度被压制。伴随由XT4、XT5、XT6 SUV,以及CT4、CT5、CT6轿车构建的全新“3+3”产品阵容逐渐发力,凯迪拉克自9月开始爆发并逐步收复失地,12月更是同比大涨55.9%,创下27524辆的月销新高。
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市场营销部部长顾晔斌表示,“凯迪拉克经历了轿车的大规模车型切换,整个销售结构正在持续优化,达到公司的预期。此外,凯迪拉克还会在轿车和SUV两条线同步发力,使整体的销售结构更趋合理。”
据悉,上汽通用方面正重新梳理凯迪拉克品牌从感性到理性价值的定位,欲重返“豪华车领导地位”。在营销上,凯迪拉克愈发注重年轻、女性用户;在产品上,预计至2022年将迈上一个全新台阶,届时其首款纯电动LYRIQ也将在中国市场正式推出。
对比来看,雷克萨斯在2020年延续着此前咄咄逼人之势,一直保持领先,但自四季度开始连续被凯迪拉克在单月销量上超越。前11个月,雷克萨斯累计销量202647辆,要想拔得2020年二线高档头筹,其12月销量至少要达到27360辆以上,恐怕难度不小。
回顾2020年,雷克萨斯不断丰富产品线,布局了多款新品。2月,旗下首款MPV产品雷克萨斯LM正式上市;4月,首款量产纯电动车型——全新UX300e云端上市,雷克萨斯在华正式开启纯电动时代……
根据规划,雷克萨斯将在未来两至四年内,推出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全新的电动车专属平台;预计到2025年,旗下所有车型都将提供电气化版本。
作为年度“黑马”,红旗品牌的表现可谓亮眼。2020年底,在其它品牌尚未公布数据之时,红旗便早早交上“答卷”,宣布提前达成年度20万辆的销量目标,实现同比增长100%,成为二线高档的“头部玩家”。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红旗更首次夺得二线高档月度销量冠军,势头强劲。
此外,随着红旗“全尺寸智慧纯电SUV”——E-HS9的正式上市,红旗“12211”战略也随之落地,全面阐述了中国汽车产业新发展机遇以及“新时代、新一汽、新红旗”。
据了解,红旗品牌2021年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汽车量产,2023年传统燃油车型将全面实现电驱化,2025年纯电动车型销量占比将达到25%以上。在产品方面,新红旗宣布将在2025年前推出包含L/S/H/Q等四个系列共计21款新产品,其中新能源产品占到18款。
曾经“稳居”第三的沃尔沃被“黑马”红旗“挑落马下”,滑落到第四位。从3.37万辆的销量差距来看,面对上升期的红旗,沃尔沃想要回归“三强”之列,似乎不会太容易。
综合来看,沃尔沃的市场表现一直非常稳健,在高档车市场节节走高的带动下,销量也逐渐攀升。2020年,沃尔沃在华总销量166300辆,同比增长7.6%;其中,12月销量18547辆,同比增长10.1%,连续9个月销量双位数增长。
然而,表现平稳却难言出色,且大规模的召回也给沃尔沃主打的“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数据显示,2020年,沃尔沃因“ASDM(主动安全主控模块)软硬件或不兼容”、“车辆安全带约束功能可能失效”、“前风挡玻璃雨刮臂螺母的安装参数设置错误”等问题先后召回了535824辆汽车。
保时捷方面,伴随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暖,其在华订单量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始终保持历史高位,最终以同比增长3%至88968辆,再创销量新高,中国市场也继续蝉联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为其全球业绩提供支撑。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冯佩德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产品攻势,我们的客户和粉丝值得期待。这其中就包括 Taycan 和 911 的多款衍生车型。展望 2021 年,我们充满信心,继续为消费者提供独具一格的品牌体验。”
捷豹路虎同样没有公布2020年的具体销量数据,仅表示,“中国市场在第四季度销量持续强劲,同比增长19%,其中12月销量近13,000台,同比增长13%,刷新近3年以来单月销量历史新高,并实现连续4个月的双位数同比增长。”
从多方预测来看,2021年国内车市仍将延续回升势头,高档车市场无疑将一马当先,继续引领车市增长。二线高档之中,红旗将挑战40万辆目标,届时能否将凯迪拉克、雷克萨斯“挑落马下”,实现全面领跑?让我们拭目以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