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句容频道 所在位置: 直播句容频道 > 正文
【大家说·大江南北人】张泽南:师院掌故
发布时间:2021-12-28


句容头条讯  在瘦西湖畔,曾经有一个亲切的名字——扬州师院。

创办于1952年的扬州师范学院,梧桐绿茵、红楼青墙、莘莘学子——历史风物与人文学术在这里和谐统一。当我们吹开岁月表面的风尘,回眸扬州师院的前世今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荣耀,还有一段特殊的情缘,那就是教化人类、普度众生的人文情怀。

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馆藏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是扬州迄今发现的最早佛教文物——唐代经幢。这个制造于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的经幢,就出土于扬州师院内的大唐惠照寺遗址之中。

今天,我们在柳湖路从东大门步入扬州师院,路过透红亭,经过半塘,沿缓坡走向老化学馆的途中,会看见人防工程的两处入口,入口常年封闭,一般不对外开放(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期好像寄存过香蕉等水果)。其实,此处人防工程原为扬州师院的地下会堂,会堂共有地下两层,深达6米,面积宽广,地下正门朝东。这里,当年曾经也是我们的电影院、大会堂。

1974年,扬州师院地下会堂工程破土之后,不断挖出石雕佛像残件等,似乎暗示着这里是一处寺庙遗址。次年,考古队进入,仅发掘出的一处侧殿及庭院面积就达800多平方米,这个寺庙遗址的规模不小,而主殿、其他侧殿等建筑遗迹仍沉睡于地下。当时随着考古的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重见天日。到了1976年的夏天,一个断成了两截的经幢被考古队员发掘出来,经修复,这个刻有“咸通十四年”(873年)的八面石刻经幢“问世”了。然而,经幢等文物的出土并没能确定寺庙的名称。此后考古队在遗址上展开第二次发掘,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后出土的一方《大唐扬州惠照寺新修佛殿志》残石解开了大家的疑惑,师院东门附近的寺庙遗址即大唐惠照寺。历史上,惠照寺曾与大明寺齐名,唐朝时“扬(扬州)一益(成都)二”的说法世所公认,而位于唐代扬州城西郊的惠照寺,距繁华如此之近,却又远离着喧嚣,于闹中取静,于近中取远,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几度兴衰变迁之后,惠照寺在宋代被移建于城内,即后来的石塔寺。

扬州师院在瘦西湖畔成立的时候,一穷二白,物力维艰,那时新生已经到校,可校舍还没有建好,只得租借民房上课。化学系需要实验室做实验,可教室都紧张,哪里腾得出实验室?一位化学系老师看见校舍旁有一座破庙,曾希望把这庙改建成实验室,幸好不久后新教学楼建成,空出了实验室。而1959年,学校又专门兴建了一栋3000平方米的化学楼。一眨眼就60年过去了,当年的化学楼如今也成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建筑,被学生们称作“老化馆”(老化学馆),成为扬州师院的记忆坐标。而那座不起眼的破庙,早已经灰飞烟灭,只是它背后的故事,还值得我们回味。

经考证,那座“破庙”叫隆庆寺,明朝时就在扬州师院这片土地上扎了根。《明史》记载清军在扬州围城,以重炮轰击扬州城西门的西北角,也即暗示了其军营就驻扎在隆庆寺附近。清朝嘉庆年间,一代文宗、三朝元老扬州(仪征)老乡阮元偕友人到隆庆寺赴宴,他看见寺中两棵百年银杏,恍然想起了佛经中“婆罗双树”的典故,便将隆庆寺改名“双树庵”,其后多次与友人到此游宴赏竹,诗酒唱和。传闻阮元还曾将喜见庵并入隆庆寺(双树庵),使得当时寺址占地百亩,有房九十九间半,香火不绝。历史印证了“婆罗双树,半枯半荣,婆罗花开,盛者必衰”的典故。几十年后,太平军攻入扬州,隆庆寺惨遭兵燹,此后日渐衰败。到了上世纪50年代,扬州师院在这里兴建的时候,隆庆寺也仅剩下一座破庙而已。

寺庙已芜,师院尚在。一切的是是非非已随青史成云烟。所幸,教书育人的精神永存。(图文/张译南

作者简介:

篆刻家、收藏家。宜兴人,1982年就读于扬州师院中文系,在扬州工作生活至今,号“大江南北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句容头条”、“聚焦句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江苏苏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句容头条”,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句容头条”、“聚焦句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句容头条”,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句容头条联系。
客服电话: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