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乡工作队在市委大院摆起摊来,帮助石柱县中益乡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短短3个多小时,干部职工就购买了3万余元中益乡的土特产品。
今年以来,重庆将消费扶贫作为产业扶贫价值实现方式,坚持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与解决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问题相结合,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消费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33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区县构建了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已销售山乡扶贫产品近43亿元。
“三个一批”创新消费模式
高山生态米、土鸡土鸭、金丝皇菊……在杨家坪步行街头、金科十年城社区、重庆大学等地的智能专柜内,摆满了来自全市各贫困地区的农产品。
今年5月,我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开展智能专柜试点,引进中科锐星等4家企业参与消费扶贫专柜推广,现已签约8450台、投放1341台,全年拟投放1.1万台。
落地一批消费扶贫专柜,只是我市完善消费扶贫平台“三个一批”之一。
“我们围绕‘一中心多馆’的功能布局,打造了一批消费扶贫专馆。”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一个中国西部消费扶贫中心,46个企业馆、地方馆,累计销售扶贫产品达2亿元。
其中,在中国社会扶贫网精心指导下,重庆市消费扶贫线上专馆已入驻商家1072家,上架产品7522款,注册用户182.5万人、销售额8374.8万元;在秀山县建成的武陵山片区消费扶贫馆,辐射带动4省市44个贫困区县,累计销售扶贫产品5.8亿元;在江北区建成的中国西部消费扶贫中心,已吸引33家重庆区县馆及11家西部省区馆入驻。
此外,重庆还在各大超市开设了一批消费扶贫专区。截至目前,已设线上线下专区237个、销售扶贫农产品1.6亿元。
“四大渠道”凝聚攻坚合力
“扶贫产业发展起来了,如果出现卖货难,必将打击贫困群众的信心。结对帮扶的消费扶贫,是条路子。”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中益乡工作队队长李建树说,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从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发起一场场直播带货活动,促成一次次“周末扶贫集市”进城摆摊售卖。
“我们落实了专人专班,销售中益乡及周边乡镇的蜂蜜、莼菜、辣椒等30余种农特产品。”李建树说,工作队还加强与扶贫集团成员单位的沟通衔接,全力做好扶贫智能专柜、线上销售、定向供销、产销对接等工作。据统计,今年以来,该扶贫集团购买和协助销售石柱农特产品达1800余万元。
截至目前,重庆已动员市内18个帮扶集团与18个对口帮扶区“结对”,购销受助区县扶贫产品超2.8亿元。
除了结对帮扶这条消费扶贫渠道外,重庆还打通了中央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预算单位采购、动员全民参与的三条渠道。如,开展“10万吨渝货进山东”“10万山东人游重庆”等品牌活动,山东14个对口地市购销2.89亿元;动员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市民个人等参与消费扶贫,特别是开展直播带货活动50余场次、订单数超66万个、销售额5200万元。
“五大行动”提升扶贫质效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重庆首创公司入驻酉阳县,在17个乡镇54个村建立辣椒产业基地12000亩,预计今年可生产收购辣椒12000吨、产值4000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240万元;潼南区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黄瓜、丝瓜、豇豆等,每天发往主城各大生鲜超市售卖;巫溪县红池坝镇铁岭村合作社去年发展的320亩独活已经投产,年产约50余万斤独活供应中药材市场……
这些农产品基地,正是重庆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协同化推进的思路,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等模式,在贫困地区建设的农业产业项目基地。
“建起一个基地,兴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共建产业项目基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直接为贫困群众带去了产业扶贫的效益,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消费扶贫提供了优质供给。
为了把绿色、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我市深入实施主体培育、产品认定、展销对接、扶贫产品监管、专题培训“五大行动”,提升消费扶贫的质量与效益。
截至目前,重庆已精准认定、动态管理市级扶贫龙头企业998家;累计认定扶贫产品8025个、供应商2607家,价值总量19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59.4万人增收;举办各类消费扶贫月活动80余场次,还在广东举办重庆秀山·中国农行广东分行消费扶贫对接活动,广东农行准备在秀山联建10个供应链基地,将带动1.8万贫困人口增收。
“今年,我们还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时搜集发布疫情灾情影响滞销农产品信息,推送农产品供应信息2000余条/次。”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我市累计销售贫困地区滞销农产品1.37亿元,基本消除农产品滞销情况。(记者 :汤艳娟 来源 : 华龙网-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