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七旬老人自办民俗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0-12-28 来源:中国江苏网

权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走进东海县双店镇南双村的民俗文化馆,这些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的“老物件”,被村里的老党员苗少昌一一精心保存陈列。苗少昌在自家房子里张罗起来的民俗馆,收藏190多种共千余件老器具、老农具,让人大开眼界。

今年76岁的苗少昌,原是乡里水利站的老站长,一直以来,痴迷于乡土文化、“老古董”。“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村里的每一件农耕器具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见证着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史。我是一名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延续民俗文化和乡风文明,把农耕文化传给子孙后代。”苗少昌说。

为了搞收藏、办展馆,苗少昌骑着电动三轮车,走访2000多个农户,挖掘、搜集即将被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今年5月的一天,苗少昌听说李埝乡有位工匠师傅要出手一套铁匠家伙,虽然500元的要价有些高,但苗少昌立刻赶到李埝,一股脑搬齐了风箱和大锤、砧子等物件。工匠得知苗少昌是为了传承民俗文化,很是感动,主动提出只收300元。

老人家爱好收藏“老物件”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亲戚朋友纷纷无偿奉送“老物件”或向他提供有价值信息。2015年,苗少昌花费35万元建起三层小楼,除了一楼用来住人,二楼、三楼全部用来陈列这些老物件,按照农耕用具、生活用器、工匠用具和文化民俗类分别设立4个馆藏,每一件物件、器具都挂牌、贴上标签,标明生产时间、作用和使用方法。他还腾出自家院子和自留地,作为老牛犁地、毛驴推磨、农妇烙煎饼、小媳妇磕碓、学生推车等农耕生产生活实践演示基地。

苗少昌的民俗馆每天免费开放,吸引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前来参观,一拨拨的小学生慕名来上“农耕文化”课。(本报通讯员 宋彦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句容头条”、“聚焦句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江苏苏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句容头条”,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句容头条”、“聚焦句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句容头条”,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句容头条联系。
客服电话: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