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绽放新色彩
发布时间:2021-02-07 来源:光明日报

“窗花一贴就是年要到了。”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里,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岩松的脸庞在剪纸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红润。


临近春节,张岩松忙着给亲戚朋友准备对联、窗花等年货。望着手里名为“喜鹊登梅”的窗花,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童年。


“喜鹊鹊,喳喳喳,登上梅枝,喜事来……”每到腊月二十三,张岩松的家乡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聂营镇聂营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一起扫房子、糊窗户、贴窗花。


这时候,张岩松就会看着家里老人拿起剪刀随手一剪,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走檐花”便跃然纸上。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剪纸在张岩松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上小学前,我以为只有自己会剪纸,没想到上了小学,班里的女生基本都会剪纸。”阳光从窗花的镂空处穿过,洒满张岩松的笑脸。


早在一个多月前,张岩松设计的走檐花、角隅花、小花等剪纸产品就已经运送到各地经销商手中。忙碌一年的张岩松,终于可以在年终岁尾清闲下来,亲手为亲朋好友剪些窗花。


晚上,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依然灯火通明。绣梦阁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在忙着将雁门虎、鞋垫、挂饰等布艺产品进行包装,发往全国各地。


天还没亮,布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汪翀娥就来到工作室,晚上她还要在直播平台上教网友刺绣,忙得不可开交。


“如今,传统文化更成为年味儿的一部分,纯手工艺术品备受青睐。”汪翀娥说,我们的雁门虎系列来源于古老的雁门传说,是人们新年送礼的抢手货。


“接财神,一人一碗红糖水,再吃一口枣馍馍。”在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白晓玲家里,整个屋子热气弥漫,笼屉下的热水咕嘟咕嘟地翻滚着。


早上7点发面,12点左右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各种形状,再次醒发两三个小时后上锅蒸,下午4点出锅。几个月前,白晓玲的儿子、儿媳就开始和工人们整日围着炉子转。


经过捏、剪、割、切、搓、拼、挤、夹、压、盘、叠等工序,再加上镶嵌、组合、压纹、压花等技术处理,一个个“枣山馍馍”“元宝馍馍”“莲花馍馍”就出锅了。


代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省级非遗名录”6项、“市级非遗名录”24项、“县级非遗名录”74项。


近年来,代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各类非遗技能人才,推进传统手艺与文化创意融合,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旅产品。随着“非遗进景区”逐步常态化,一场场体验活动让传统非遗绽放出新的色彩。


“非遗与旅游融合,让游客能够更深层次地感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文旅业更蓬勃的生命力。”代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东家指出。


“将代县非遗资源升级打造成旅游文化产品,不仅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的销售收入,同时又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保证了非遗传承的延续性。”代县文化和旅游局主任科员籍亮生说。


为此,代县专门开设了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以非遗技艺为依托,宜绣则绣,宜剪则剪,宜编则编,建立培训、实习、就业、加工、展示和销售服务体系,延伸产销链,提升价值链,壮大文旅业。


作为山西省刺绣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0多岁的代县雁绣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凤兰“一根绣花针串起千万脱贫娘子军”,积极创办妇女就业创业基地,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其“雁绣”作品销往世界各地。如今,在代县常年从事刺绣的人员已达3000名。


“去年国庆期间,我们的产品在北京,最多的一天卖了4000多块钱。”张岩松一直有个梦想,“让小孩子喜欢剪纸,让村里人通过剪纸挣到钱,让中国剪纸走向世界。”


新春的钟声即将敲响,代县的年味儿已不止在这座古城。


(本报记者 杨珏)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句容头条”、“聚焦句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江苏苏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句容头条”,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句容头条”、“聚焦句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句容头条”,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句容头条联系。
客服电话: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0511-8723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