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头条讯 近日,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蒲干社区戴甲村四五户村民房前屋后的绣球花盛开,一簇簇球形大花美丽娇艳,芳香四溢。在戴甲村,绣球花被亲切地称为“陈毅花”,村里几乎所有人都是听着父辈或祖辈们口耳相传当年陈毅司令员在戴甲村亲手栽下两株绣球花的故事,现存绣球花便由原植株分枝散叶而来。
荣炳戴甲村从戴公茂家分枝的绣球花
日前上午,记者来到戴甲村村民戴明南家门前看到,屋檐下一个花圃内,一株不大的绣球花植株,开出近10团大花球,颜色有白色、粉红色,看起来赏心悦目。
现主人戴明南打理绣球花
几位高龄老人向记者介绍了戴甲村绣球花的来历:1938年初夏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进驻宝堰期间,为了争取地方绅士戴公茂对新四军的支持,陈毅赴戴甲村戴公茂家中拜访并留宿。为了沟通感情,陈毅在戴家赏花时提议,自己很喜欢另外一种花,可从别处移植过来,这种花就是绣球花。经陈毅亲自安排,两株绣球花被移栽到戴家天井。
95岁的原宝堰第一任文化站站长刁仁山(左一)与89岁的原荣炳文化站站长凌东福(中)等老人回忆当年看到绣球花的情况
1938年9月华山战斗打响,陈毅率新四军战略转移后,绣球花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虽然时过境迁,当年绣球花的主人早已不在,但是主人的后代和全村村民都知道,这两株绣球花是当年陈毅司令员在这里抗日,争取统战对象的见证。
凌东福在《荣炳烈士陵园资料汇编》上手绘的戴家老宅和绣球花的位置
宝堰镇第一任文化站站长,今年95岁的刁仁山回忆,1956年他任原宝堰区文化站站长,收集革命故事过程中,群众反映戴甲村绣球花由陈毅司令员亲手栽植。他将情况反映给原丹徒县文化馆,被告知来年春暖花开时前去拍照留存。1957年春夏之交,他陪同原县文化馆馆员蒋镇洋(已故)从蒲干村乘木船抵达戴甲村,由生产队长带到戴家,见天井两侧一边一个砖砌花台,并拍摄了绣球花开放的黑白照片,但当时仅见到戴家仆人,未见到戴公茂及其家人。
刁仁山提供了一张当年原县文化馆定稿的绣球花照片说明(手抄件)和一张根据当年黑白照片复制的绣球花照片。手抄绣球花照片说明称,“戴家五间四厢楼房,中间有天井。园内花色宜人,陈司令见美中不足,从别地移来绣球花。每年春天,在天井两侧的花台里,白色绣球花盛开时,众人欣赏,赞不绝口。”
“1947、1948年我十三四岁,放牛时经常到戴甲村,看到过戴家天井中的绣球花。”今年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原荣炳文化站站长凌东福告诉记者,戴公茂的小弟是自己的姑父,因此他对戴家绣球花的情况也比较了解。2017年他编写《荣炳烈士陵园资料汇编》时,因此时戴家老屋已拆除,他凭记忆手绘了戴家老屋及绣球花的位置。插图配文称,“这是当年陈毅居住的戴甲村戴宅民房,庭院大门两房是当年陈毅亲手栽培的两株球花。”
当天,戴公茂的侄子、今年84岁的戴正南也来到现场。“当年家里确实有两个大的花台,里面种植有绣球花。”戴正南说,遗憾的是,因年久失修等原因,他家的老宅于上世纪末拆除。
那么,80多年前的两株绣球花能否存活到现在?据介绍,绣球花适应性强,可通过分株、压条、扦插等方法进行繁殖。今年74岁的戴甲村村民戴和荣说,他1973年退伍回乡后担任生产队长,当时戴家老宅被充公,成为村里养牛养猪的地方。为了方便积肥,队里将两个七八十厘米高的花台拆除,村民知道绣球花是陈毅所栽,加之绣球花开起来很美观,也很好栽培和养护,就由四五户村民将两株花的根茎瓜分,分别移植到自家的庭院。此后经过村民多年的栽培,该村的绣球花仍年复一年吐露芬芳。
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显示,戴甲村绣球花是陈毅所植,但茅山革命老区人民对此深信不疑。在刁仁山看来,这两株绣球花已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象征,成为陈毅元帅率领新四军江南抗战的见证。(图文/李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