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头条讯 考古、博物馆与旅游似乎距离有点远,但是今天它们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既是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又能成为表现亮丽的旅游目的地。
江苏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在国内领先,而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全国最多。江苏旅游资源中70%是文化文物资源,也就是说文物旅游是江苏旅游最大的特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的组合应该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都成为观众喜欢的旅游目的地,考古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探索地域文明到保护文化遗产,把考古遗迹保留下来建成遗址博物馆,服务社会公众越来越普遍。
江苏最好的博物馆往往是跟文化遗产地结合得最好的。张謇先生筹建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世纪初增建的新馆与遗产地紧密结合、互补有无。南京市博物馆在朝天宫,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瞻园,六朝博物馆下有一段六朝城墙,苏州博物馆的老馆是太平天国忠王府,镇江博物馆的一部分是英国领事馆旧址,徐州博物馆内有清代的乾隆行宫、汉代的采石场和土山汉墓,这些博物馆基本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加博物馆展厅的有机组合。
考古发掘应该重视遗迹的保护和展示,将之建成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比较典型的有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经科学考古发掘后建成无锡鸿山大遗址公园;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发掘后,建成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成为徐州旅游必到的目的地。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发掘后,建成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现在也成为南京的旅游网红打卡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往往是对旅游者最具说服力的实物见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有一个考古发掘保存下来的遗骸坑,累累白骨是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实物见证,也是纪念馆中最重要的陈列展示。
遗产旅游很受欢迎,但文化遗产资源有脆弱性,而博物馆可以起到部分替代的作用。敦煌莫高窟必须控制游客人数,因为人们呼吸出来的水汽在夜间会形成冷凝水,容易损害壁画使之脱落,所以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外面建设数字博物馆,里面设有主题影院和数字敦煌展,请观众观看后再进入莫高窟现场,兼顾文物保护和旅游需求。
旅游有休闲功能,可以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博物馆也可以做到。国内外的实践和案例表明,好的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特别是跟文物保护单位和古遗址结合的博物馆,往往成为公众喜爱的公益性文化场所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疫情暴发之前,我所服务的南京博物院经常出现观众在展馆门前排长队的景象。我们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4A级旅游景区。也就是说,南京博物院既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也对所在城市具有旅游贡献度。2019年我们做过一个调研,发现2018年来院参观的326万人次中,85%是外地游客,结合游客在馆的平均逗留时间,数据分析表明南博对南京旅游贡献度排名南京4A级以上景区第二位,其中对南京的旅游品牌贡献排第二,对旅游的社会福利贡献为5.6亿元,带动南京旅游经济增长为15.8亿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博物馆本身不赚钱,但是它可以为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作为旅游目的地,前提是保护好文化遗产,同时善于用文化遗产讲好故事。我们做展览展示、做保护利用规划,都要立足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具较强说服力的特点上,讲好江苏故事、长三角故事、中国故事。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和文化遗产景观,就相当于一场精彩的文化艺术表演。
用文化文物讲好故事,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张家港市以前叫沙洲县,他们总感觉自己缺少历史底蕴。但在最近十几年,考古发现的东山村崧泽文化遗址,是江苏已知最早出现贫富分化的地方,被称作“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后来考古人员又对鉴真第六次东渡的出发地黄泗浦遗址进行了多年考古,那里发现的瓷器几乎涵盖了当时全国的主要窑口,说明当年黄泗浦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古代的港口。张家港通过考古发现重新书写了地方文明史,这样的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会吸引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旅游者。
江苏可以做遗产旅游的资源非常多,通过建设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可以传承文脉,弘扬文化,增强凝聚力。宿迁泗洪的顺山集遗址距今8000年,发现了江苏最早的水稻田遗迹,还有捕鱼工具、方形和圆形的房子、排列整齐的墓葬,可以说是江苏最早的“鱼米之乡”,这里规划的遗址公园将成为江苏文明起源的重要展示地。盱眙的江都王陵墓,1号主墓长达128米,整个陵园里大墓小墓不计其数,周围还有陵园的陵墙环绕,在全国汉墓的考古发现中独一无二。同样在盱眙,泗州城遗址被称为“水下庞贝”,它于清代中期突然被淹没,完整定格了当时的城市景观,考古发现那里有官署、城墙、街道、碑亭、寺庙、塔……这个遗址大约一平方公里,如果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兼顾保护与展示,将是全中国唯一一个时间定格在清代中期的州城,会成为最好的遗产地和最好的旅游目的地。还有徐州梁王城遗址、苏州木渎古城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遗址等,都适合文化遗产旅游,它们比无中生有新造的旅游景点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龚良,南京博物院院长。本文编辑整理自作者在2021长三角文化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图文/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