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同绘中国山水画时代长卷
潘高鹏绘画创作艺术研讨会在宁举办
深情回望新华老报人艺术生涯,真情献礼《新华日报》87华诞。1月12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报业协会主办,江南时报社和新华文投共同承办的“高瞻远瞩·潘高鹏书画艺术回顾展”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隆重开幕。开幕式后举办了潘高鹏绘画创作艺术研讨会,众多艺术名家、文化学者、高校专家等齐聚一堂,围绕潘高鹏的创新技法、绘画风格、艺术成就等深入交流,于守正创新中同绘中国山水画的时代长卷。
师承古韵 写意自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潘氏山水”承接着北宋范宽等名家雄浑坚实的气魄,满溢着中国山水画千年气韵。
“掀雷挟电浑元气,踏遍千山造化诗。两宋风神元季笔,化成画里退之诗。”著名美术评论家韩忠言专门为本次展览作诗一首。他认为,潘高鹏注重笔墨功力的锤炼,其运笔如刀,笔下劲健爽利的线条如甲骨文中的刀痕和墨迹,落笔果断利落,又似篆刻中的冲刀,沉着痛快。“潘高鹏先生善用干湿有度的兼毫,腕臂齐力,笔尖入纸,沉着尖切,如石匠使錾,墨色中心深刻又向四周晕散。临池不辍,造就其雄健的笔墨功力,他敢于浓墨重彩、表现内美。”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刘春表示,潘高鹏的书法造诣与山水画相得益彰。从题跋题款可见他对六朝墓志和北魏碑学的深厚研究,这不仅滋养了他的书法,更为他的山水画用线注入灵魂。“潘老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当代山水画家,在中国山水画领域走出了一条独有的创新之路,尤其在‘新金陵画派’传承脉络里,既坚守传统根基,又融入时代新意。”
“张大千、林风眠、黄宾虹等名家走的是唐宋之路,他们的成功是基于传统的功力深厚和对传统笔墨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是丹青彩墨还是文人水墨,都是写意精神贯穿其中,这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探讨潘高鹏先生的绘画就有依据,也能道出他的价值和意义来。”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美术史论家衡正安认为,潘高鹏的绘画走在了丹青彩墨一路,彰显着写意精神,呈现着东西方艺术的交融。基于独特的构图视角,潘高鹏用书法的笔法“逸笔草草”地勾勒出自然的物象,画面中流淌着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意境。“这种精神是不需要阐释的,也是不需要深悟的,它是扑面而来、满眼春光的。这种大气象、大胸襟、大学识,加上书法的用笔,才是中国写意画的精髓,与作品的大小无关,更不是以荒率代替写意。”
创新技法 通贯中西
“南京艺术学院是一个综合性艺术院校,南艺美术系历史悠远,培养出许多有风格、有个性、有面貌、有影响的画家,潘高鹏是其中一位。”在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冯健亲看来,潘高鹏是“新金陵画派”传承代表之一,他的绘画有两大特点:首先,“笔墨当随时代”在其作品中体现鲜明。“新金陵画派”具有反映时代的创作特点,能够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其中最鲜明的标志无疑是1960年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长达二万三千里的长途写生行动,他们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的画作。“新金陵画派”的这一特点在潘高鹏的山水画中不仅延续下来,而且反映强烈。其次,想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反映时代面貌,在笔墨上就必须创新。潘高鹏的绘画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更多融入了与时代相契合的创新,非常可贵。
20世纪60年代,潘高鹏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在《新华日报》从事美术编辑工作30余年;后来又奔走多地,为新华日报社征得吴冠中、刘海粟、李可染等名家的优秀作品,这令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正明非常感动。“10年前,我在讲课时选用了10张中国画,其中一张是潘老创作的青绿山水。最终,潘老的作品被学生们评为最喜爱作品。这是为什么?因为潘老的作品有新意。”黄正明说,潘高鹏始终“尊古而不泥古”,用“新的创作”不断推出“新的力作”。在新华日报全媒体艺术馆,众人再次见证这位八旬老人创作的“大而博、博而深”的精品。“潘老拥有坚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传统积淀,吸收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同时他具有画家中一流的书法水平,许多画家擅写有个性、张扬的‘画家字’,潘老的字是有法度的‘书法字’,书法用笔让潘老绘画的线条更加活泼自然,这种新风格使得潘老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反复回味。”
“‘潘氏山水’是继傅抱石‘傅氏山水’之后,‘新金陵画派’在当代开宗立派的又一座高峰。”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顾光明认为,“潘氏山水”突破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法,独创俯远法,以现代视角接续传统文脉。潘高鹏充分汲取东西方艺术养分,巧妙融合东方书画神韵与西式色彩思维,纵横捭阖、气象万千。“潘高鹏先生的作品毫不逊色于范宽、董源等前贤,更是给后来者以启迪的独特样本。‘潘氏山水’构筑了当代山水画的崭新语系,为中国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范本个案,必将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
著名美术史论家、书法家赵启斌认为,潘高鹏的作品剔透新颖,既吸收了西方绘画观念,又在中国画中引入了西方水彩画、油画的一些技法。“这样的绘画不可能‘土’,这些作品放在纽约、巴黎这样的国际舞台展出,都很有味道。”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新时代已经来临,如何找到美术创作的突破口?赵启斌说:“从潘老的作品中,我们恰恰能找到新时代所需的创新、拓展和突破,体悟到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对这种精神脉络的提炼。”
“观潘老作品,这样创新的用色,让我怦然心动。”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教授、著名画家聂危谷带领与会嘉宾共同赏析潘高鹏作品《湖光掠影》,“油菜花本身是黄色的,画中却是蓝色的,这很有意思,颜色的运用很灵动。不管整体颜色有多靓丽,一定会有凝重的成分在内,形成特别耐品的独特韵味。”
“气韵生动,神采飞扬。”著名画家、南京文联原党委书记张煜宝表示,无论是皴法、视角还是色彩、笔墨,潘高鹏的山水画树立起一座新的高峰。“在俯远法的视角中,潘老就像一只大鹏翱翔在天空,俯瞰着大地,他的全局观、他的大视野、他的宽阔胸怀,都在这笔下的崭新世界中完美展现。在他的山水画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伟大精神,看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当代与时俱进的发展,看到了大美的大家风范,看到了新世纪中国画走向世界的耀眼光芒。”
坚韧纯朴 温润如玉
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温润内敛的人文格调,始终是潘高鹏山水画的精神内美和灵感源泉。
在著名美术评论家、学者吴起秀看来,潘高鹏心中的家国是故乡兴化、母校南艺、古都南京以及他曾长期工作的新华日报社和与他有心缘的天地人文。他的水墨山水善于兼容古今、西为中用、博采众长。他独具匠心以艺术语言呈现“潘氏山水”,突破传统“三远”构图,独创居高视下的“俯远”构图,是中国笔墨表现现代生活的佳构,堪称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开创了现代山水绘画的新思维、新图境。
“我作为晚辈,每一次与潘老师交流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著名美术评论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宗英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情感的载体,所有的艺术都应回归人本身,“潘老师画作的独特性即是艺术的综合性,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他赋予美术以哲学性、文学性和诗性的美,而不仅仅是技法上的形式呈现。正因为潘老师有亲切正直的为人,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达到现在的成就。”
“欣赏潘高鹏先生的山水画,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水画家潘高鹏,以其拔群的画风,启发同道、影响地域,也必将流传于画史。”近年来,著名美术评论家、学者,格冠美术馆馆长王长才多次走进潘高鹏画展、参与学术活动,近距离观察感知潘高鹏的艺品与人品。他认为潘高鹏为艺为人温润、清雅、沉静,深受其家乡兴化和长期生活的古都金陵的文化浸润。“都说时风浮躁,而潘先生却是久居大都市而不流俗、不浮躁,勤恳探求、孜孜不倦的典范。熟悉潘先生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静气’和对艺术探求的坚韧,这股静气和坚韧,是文化江苏的精神底色,涵养了潘先生的艺术气质,使他成为江苏山水画大家中的独特人物,不可复制,令人敬佩。”
“潘老师是我们‘兴化五子’中最年长的成员,他独到的艺术眼光、思维以及色彩表现,令我们后辈非常佩服。”南京邮电大学艺术馆暨李味青艺术馆馆长冯震表示,7年的南艺求学生涯和30多年新华日报社的工作经历,滋养潘高鹏开创了一种全新而独立的艺术画风,使他的作品必然能流传于世。“今天我听说潘老师将这么多的精品力作捐赠给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这说明他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对新华深厚的情感。向潘老师学习、致敬!”
“观察、等待、坚守”——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纪太年引用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的名句来评价潘高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风格令人眼花缭乱,潘高鹏总是观察作品在‘此时此刻’的变化和模样,将大家作品重映在世人眼前。中国文化讲求‘品’,有‘品’就有‘回味’,绘画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知识与经历丰盈、丰满、丰富的呈现,这都需要足够的‘工夫’来等待,需要足够的‘功夫’慢慢沉淀。潘老作为一位艺术家,一直坚守着内心的纯真,以及对艺术一往无前的纯情,正是这样高纯度的坚守,让潘老不停往前探索、拓展。”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张梓扬 徐曦 毛艳 钱海盈 邓雯婷 文 潘浩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