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头条讯 “上周四,袁老还请秘书给我打电话,非常谦虚地向我请教成果申报的相关问题。仅隔数日,我实在是没想到……”5月22日,听闻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江苏省农科院原副院长邹江石非常痛惜,“他这个人非常艰苦朴素,也很能坚持,喜欢追求新的目标,永不停止搞科研,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邹江石回忆,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他便电话邀请袁隆平来江苏察看试种情况,袁隆平当时一口就答应了。“他是1977年来的,来了以后我带他在丹阳、苏州、无锡等城市乘公交车各转了一圈。”邹江石说,这是他第一次与袁隆平见面,当时袁隆平打扮朴素,皮肤晒得黝黑,外表看起来与普通农民没有区别。“当时条件艰苦,没安排接待,全程乘坐的都是公共交通工具,住的就是普通的小招待所,晚餐也就简单地吃了碗面条,他丝毫没有表现出不悦,一直在跟我讨论分析杂交水稻长势、栽培要点,还鼓励我开设研究课题。”
邹江石告诉记者,与袁隆平的关系变得更亲密是从第二次见面开始的。当时,邹江石和省农科院研究员吕川根共同参与了由袁隆平牵头的国家重大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那是1989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异常低温,导致在长日照条件下已经鉴定过关的‘光敏不育系’变成了可育,两系法杂交稻研究陷入低谷。”邹江石说,面对挫折,袁隆平没有灰心,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分析指出,育性转换主要并不是受日照长短控制,而是取决于温度,并据此提出了温度控制指标及相应的选育技术策略和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当时袁隆平的指点仿佛拨开云雾,豁然开朗,令大家信心倍增。”邹江石说。
邹江石告诉记者,他与袁隆平经常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我和袁隆平几乎每周打一次电话,忙的时候是秘书帮忙传达,有的时候也是他自己和我聊。秘书接的时候,我每次都会询问袁老身体状况,明明上周四还请教我成果申报相关问题的,没想到……”邹江石长叹一口气,没有继续说了。
谈及与袁隆平院士的交集,共同参与项目的另一位研究员吕川根博士回忆,他1999年在杭州参加由中国农学会主办的水稻遗传育种国际研讨会并受邀作报告。有外国专家用英文提问,吕川根一时没听懂,随口即问“谁帮助翻译一下?”没想到袁隆平主动站起来说:“我来帮你翻译!”这让吕川根感到既惊喜又荣幸,“说明袁先生非常平易近人,而且英语很好,调研去过的地方多又熟,以至于方言都能听懂”。2011年,袁隆平将《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赠送给吕川根,书上已有印刷好的袁隆平签名,吕川根开玩笑说,“烦请袁先生再亲自手签”。袁隆平欣然再次亲手签名,并写下“川根存念”。
吕川根还告诉记者一件袁隆平曾经对他讲过的小故事。当年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被新闻广泛报道后,一位年轻的香港女记者采访袁老,问他:“听说杂交稻一般不好吃,两优培九米质如何,好不好吃?”正巧到了吃饭时间,袁隆平就说,吃过午饭以后我们再聊吧。香港女记者不知不觉竟吃了三碗饭,惊奇地问:“今天中午吃的是啥米呀?我平时都节食的,这顿怎么不自觉竟吃了三碗饭?”袁隆平大笑回答:“这就已经回答了饭前你的问题了!”
“在多年接触的印象中,袁隆平总是那么朴素,衣着从来不讲究,讲话诙谐,做事智慧,是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吕川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