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首场“大V看玄武”活动异彩纷呈
句容头条2022-04-30
大字

句容头条讯  五一小长假前夕(429日下午),南京市玄武区委宣传部、区政府网信办组织在宁的部分媒体和网络大V 20多人,走进玄武,开展2022年第一次“大V看玄武”活动。



这是今年南京疫情缓解以来,玄武区组织的一次富有意义的采访活动。本次活动以“花漾环湖  欢享精彩”为主题,参加活动的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先后采访了北丘当代艺术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文学客厅等场馆,每到一处大家都感受了南京作为文学之都、艺术之都、考古陈列之都、旅游名城的无穷魅力和感召力。



据介绍,今年以来,南京市玄武区由玄武门街道牵头,联合玄武湖、鸡鸣寺、台城等旅游景区,凯瑟琳广场、百子亭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以及环湖的住宿、餐饮、购物等商家,共同组建“环湖网红打卡联盟”,共同策划“环湖”网红打卡点及相关活动。通过促进品牌联动、产业联动、消费联动,打造一批休闲旅游线路、主题文创产品,将“环湖”网红打卡地打造成为具有全市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旅消费新地标。风景秀丽的玄武湖、千年古刹鸡鸣寺、终古依旧的台城烟柳、繁华时尚的凯瑟琳广场、书香漫溢的南京文学客厅一条环绕玄武湖的网红打卡地串联起最玄武的山水城林,成为玄武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区的一张崭新而闪亮的名片。



颇俱名望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是一个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是自然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博物馆坐落在位于市中心的鸡鸣寺风景区,建筑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明快,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 其中展览区面积近4200平方米。

博物馆以古生物化石为本,以古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和微体古生物为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博物馆藏品丰富,展品精美,其中尤以“澄江动物群”和包括“中华龙鸟”在内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最为珍贵,堪称国宝级的化石精品。


博物馆展览讲述一个地球和生命演化历史的故事,内容包括一个主题展“生命进化史”和六个专题展以及一个临时特展厅,还有丰富多彩的多功能区可以休闲娱乐。


主题展“生命进化史”由序厅、恐龙世界、上山之路、生命与化石、早期生命、无脊椎动物大发展、生物登陆、两栖王国、生命悲歌—大灭绝、爬行盛世和新生代生命世界等展厅组成。古生物专题展区包括无脊椎动物化石、微观世界—微体化石、绿色征程—古植物世界、古生物学应用、世界级精品化石、鸟类起源等展区。这些展览以大量的珍稀标本、精美图片、仿真模型和景观复原,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展示了化石的奥秘和古生物的多样性,再现了生物进化及其与环境协同演化的历史,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显示了中国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启发和增进了公众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认识。整个展览引人入胜,精彩生动,寓教于乐。



富有“文化范儿”的南京文学客厅

南京文学客厅,又称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由紫金山入城余脉古鸡笼山下东南角一个3000平方米的院落改造而成。11米高的主楼展馆分上下两层,分设文·脉、文·码、文·枢三个主题展区,体现古都文韵传承与创新空间的设计寓意。



考虑场馆选址所在地的历史沿袭,周边人文、建筑环境的特色特点,主楼展馆外墙石板设计成了竖排中国古籍书页的式样,绢黄色古书般的墙色典雅古拙与周边的老建筑、鸡鸣古寺非常和谐。晚间,投影在墙面的诗文则如读书人在“翻页”,充满文学味道。外墙廊下支撑的绿色钢柱,更如根根挺拔绿竹,尽显中国文人风骨。

走进主馆大厅,一个DNA双螺旋设计的艺术构件悬挂于正中。这个由南京艺术学院张明教授设计的艺术品,铭刻了南京历史上的曾用名金陵、秣陵、建康……构件之间还刻印着从结绳到0101二进制数字演进的文码符号,画面首尾相连,象征着南京城市的文脉生生不息。



在展馆一侧,以一块出土于越城遗址的陶三棱锥为起点,金陵千年文脉“流淌”出一个长条形展台,其中一面为数字化展板,参观者可从展板上了解公元280年至今、对南京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近千个文学事件。另一面展板展示了南京文都的八大文学专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表示,“今后‘世界文学客厅’将是一个汇聚文学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地方。”

别俱特色的北丘当代美术馆

北丘当代美术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镶嵌于城市中的山丘美术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鸡笼山半山腰,毗邻鸡鸣寺,视野开阔,大隐隐于市。




美术馆立足本土,结合凯瑟琳广场成熟的商业氛围,以展览收藏、教育研究、国际交流等方式为依托,努力促使学术大众化及全民美育,为市民提供一处与艺术和谐相处的游乐园。



北丘当代美术馆保持了20余年前建筑原貌,内部构造集全力还原了当时建筑的风格,装修时保护了原有建筑,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装饰手法,营造出超越空间的艺术氛围。



将空间与山体进行最为巧妙地构建与连接,真正在设计上做到了不动一锹一柱,尊重建筑本身。此展览旨在推动文化艺术向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发展,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图文/龚青生 朱旭先

 

 

 

 

 

 

相关文章
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