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莹点赞!她凭一根绣针登上国际时尚舞台
新华网2021-03-19
大字

  新华社成都3月18日电(记者杨迪李倩薇)她的艺术品唤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鸣,并通过顶级品牌将其带到世界各地——16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表了一则消息,点赞四川藏羌织绣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

  “让人惊叹的艺术”“色彩结合得很独特”……这条推文下,许多网友留言表达了对这些艺术品的喜爱。

2020年6月13日,在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内,杨华珍展示自己为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做的原创设计。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杨华珍今年64岁,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一个藏族村寨,51岁才开始创业,带着18位“老姐姐”走出大山,靠着一根绣针白手起家,最终登上了国际时尚舞台,先后与植村秀、星巴克、荷兰梵高博物馆、法国邮政等品牌和机构合作。

  记者17日联系到杨华珍时,她正在九寨沟县筹建藏羌织绣培训基地。她说,“得知华春莹司长给自己点赞,非常激动,也让自己对非遗的推广更有信心了!”

  杨华珍的作品《四姑娘雪山》。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和羌绣的合称。杨华珍的作品题材广泛,有的展现大自然美景,还有的再现了藏羌人民生产生活场景。

  在杨华珍的家乡,几乎每家女子都会刺绣,她们将蓝天白云绣在衣服上,穿在身上,用在生活中。杨华珍七岁就能自己缝布娃娃,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寨子里待嫁的新娘会专门来找她做衣服。

  但在51岁之前,杨华珍一直只把刺绣作为爱好,从未想过要靠此做一番事业。高中毕业后,她当过知青,做过民办教师,还自学摄影并开办过摄影馆,1994年成为阿坝日报社的摄影记者。

  杨华珍的作品《松岗群碉》。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杨华珍乘坐大巴车正好途经映秀。幸免于难的她,见证了太多的不幸与坚强。

  “我彻夜难眠、不停思考,作为灾区的一员,我能做点什么?”杨华珍认为,受灾群众需要生产自救、增加收入,以重建家园。

  她觉得发展刺绣手工是一个好途径。

  震后没多久,杨华珍离开报社,带着家乡的18位“老姐姐”来到省会成都销售刺绣产品。这18位“老姐姐”一半是藏族、一半是羌族,年龄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已年过七旬,许多人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大城市。

  杨化珍(左二)与学生讨论织绣技法。

  “当时很多姐姐连红绿灯都没见过,过马路的时候,我们就手挽手站成一排,绿灯亮了我就喊口号,冲啊!大家就一起跑着过马路。”刚到成都“闯荡”的经历,杨华珍至今记忆犹新。

  几个月后,三万元启动资金已花得差不多,但产品销售还没什么眉目。正在低谷期徘徊时,成都一个文旅项目的负责人递来了合作“橄榄枝”,免费装修好170平方米的商铺,邀请他们入驻,并免收首年租金。

  通过四处宣传,开讲座、进社区,凭借浓郁的民族特色,杨华珍经营的“藏羌绣苑”一时声名鹊起。

2020年7月21日,在成都杨华珍工作室内,杨华珍给学生们讲解刺绣针法。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很快,我们的销售额就突破100万元。还记得那天我们一起在店里喝酒庆祝,喝高兴了就跳起锅庄。”杨华珍笑着说。

  生意越做越大,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杨华珍还培训了大批灾区妇女在基地或家里绣制,完成的作品通过公司对外销售,熟练的绣娘一个月收入近2000元。

  2014年,某日本彩妆品牌找到杨华珍,希望她为公司即将上市的两款产品“穿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这激发了杨华珍的创作灵感,她交出了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高额的回报大大超出杨华珍的预料,也让她意识到,非遗IP化后不仅可以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也能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2015年起,杨华珍每年都前往香港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连续六年都有“斩获”。在2020年1月的香港国际授权展上,某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签下了根据敦煌飞天壁画创作的《莲花化生图》的授权,预计不久后会推出带有她设计图案的丝巾。

  2008年至今,杨华珍已累计培训近4000人次,目前,她还带着徒弟每年走访老艺人,收集和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技艺。

  “说到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杨华珍说,创作中,她总是会从传统民族元素中汲取营养,再大胆发挥想象力、大胆用色,不断推出新的纹样。

相关文章
首页 回顶部